人工智能时代的课程未来 -袁莉教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IBE)百年对话分享中国教师声音

发布时间:2025-10-10

2025年9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局在巴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学习周期间组织了一场主题为 人工智能时代的课程未来 - 国际教育局百年对话的圆桌讨论。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课程转型展开深入对话。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智能教育系的袁莉 教授受邀参加,并以 中国教师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反思与启示 为题在圆桌会议上分享研究成果与思考。

这场由国际教育局(IBE)主办的对话,直面当下最紧迫的议题:

· 人工智能如何推动包容、公平、面向未来的课程转型?

· 教师在采纳AI的同时,如何得到有效支持,以守护教育的人文价值?

联合国助理总干事斯特凡尼娅·贾尼尼女士回顾了国际教育局百年来的非凡历程,作为全球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前沿力量,在过去100年中, IBE始终走在推动教育变革的最前线。她在发言中强调“课程是变革的催化剂”, “课程能够,也必须推动发展——确保世界的公平、正义、凝聚、和平与繁荣。 面向未来的学习,需要从课程改革开始。在人工智能时代,课程不只是适应变革的工具,更是塑造未来学习的起点。

图片1.png

 

教师的真实声音:在兴奋与疑虑之间前


袁莉教授介绍了团队在2024年开展的一项研究:通过对部分来自不同学科的中国中小学教师的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在课堂中探索使用生成式AI的经历与感受。研究发现:

· 多元化的应用方式 —— 有教师将AI作为内容生成器,帮助快速备课;有的把它当作教学助理,为学生提供实时反馈;还有教师把AI引入到创意项目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课堂活力。

· 真实的担忧与挑战 —— 教师们关切公平性(工具获取不均)、可靠性(课堂中AI可能出错)、依赖性(学生过度使用AI完成作业)、伦理和隐私,以及最突出的培训不足问题。

其中一位教师的感言尤为深刻:“AI就像一个永不休息的新助手,但我不知道能不能在学生面前完全信任它。”这句话折射出当下教育工作者普遍的复杂心态。

图片2.png

 


面向未来的三点启


结合调研,袁莉教授提出了对未来教师支持的三方面建议:

1. 提供试验空间 —— 给教师时间与信任,让他们在不同学科与教学情境中探索AI的教育价值。

2. 加强教学法培训 —— 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基于学科的深度研修,帮助教师将AI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3. 平衡效率与人性 —— 教育的核心是探究、批判与连接。AI应成为激发学习深度与创造力的“跳板”,而非替代人类判断。


推动全球对话,贡献中国经


在本次会议中,袁莉教授与来自卢旺达、巴西、南非、坦桑尼亚和美国等国的专家学者同台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在人工智能驱动下推动课程创新,确保教育的公平性、人文性与未来导向。

图片3.png

 

作为长期从事教育技术与未来教育研究的学者,袁莉教授强调:“教师愿意探索AI,但他们更希望AI能够真正强化而不是削弱自己的教育角色。”这一观点不仅反映了中国教师的心声,也为全球课程转型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