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第25期未来教育国际沙龙系列活动在励教楼A101沙龙区成功举办。曼彻斯特大学职业与环境健康系讲师Mark William Johnson博士以“人工智能与批判性思维”为题,融合前沿实践与理论洞见,系统剖析了AI时代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核心挑战与破局路径,呈现了一场贯通技术哲学、教育创新与跨学科思维的深度学术分享。
一、当AI重构认知生态
Mark Johnson博士以一段AI生成的校园导览视频拉开序幕,直观展现了技术对视觉叙事的颠覆性影响,他指出:当前AI技术已在论文写作、数据分析及管理辅助等领域展现出比肩人类的能力,但其本质仍是“模式复刻”,而真正的批判性思维——即信息评估、推理建构与价值判断——始终是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
面对“AI是否会消解人类思维自主性”的隐忧,Mark Johnson博士援引控制论思想强调:“技术复杂性的攀升,反而让‘反身性思考’变得空前重要。当AI成为人类‘数字共生体’时,教育的使命并非对抗技术,而是培育学生在人机协作中坚守认知主体性的能力。”
二、构建“AI赋能—人类主导”的
批判性思维培养体系
针对教育实践中的具体挑战,Mark Johnson博士系统阐释了三大创新策略,构建起技术工具与人类智慧深度协同的方法论框架。
1.可视化思维:让隐性逻辑显性化
Mark Johnson博士现场演示了其团队研发的AI辅助分析工具——学生输入文本后,系统自动生成论证图谱,精准标注观点、论据、假设及逻辑漏洞。这种“思维可视化”并非替代思考过程,而是通过搭建“认知脚手架”,帮助学生在信息迷雾中锚定问题本质,实现批判性分析能力的跃升。
2.创造性输出:人机协作锚定人类价值
针对AI在标准化任务中的高效表现,Mark Johnson博士提出“逆向创新”理念,并分享了让学生用戏剧形式探讨技术伦理的教学案例:“通过角色扮演、即兴创作,学生在人机协作中展现的情感洞见、道德判断,正是AI无法模拟的‘人类专长’。”这种将技术工具转化为创意载体的设计,既释放了AI的效率优势,又为人类思维的独特性开辟了表达空间。
3.过程性评估:“结果验证”到“思维追踪”
针对传统评估对思维过程的“失明”缺陷,Mark Johnson博士提出了基于AI的动态评估模型。该模型通过分析学生与AI交互时的提问质量、假设验证路径及错误修正策略,生成个性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图谱。“评估的核心不是‘答案对错’,而是‘如何得出答案’”——这才是教育应守护的“思维基因”。
三、在技术洪流中守护教育的人文本质
在问答环节,师生围绕AI的伦理边界与教育颠覆性等问题展开热烈探讨。面对“AI是否会像AutoCAD颠覆手绘一样重塑教育”、“AI生成内容的版权争议”等议题,Mark Johnson博士强调:“AI可以是新“乐器”,但演奏的灵魂永远在人。关键是要为师生留出呼吸的空间——让思考在笔尖与白板间流动,而非被技术流程绑架。”这正是教育者需要传递给学生的核心认知:技术是手段,而人类的价值判断才是方向。
四、结语:培育“数字时代的思考者”
一个小时的工作坊在“教育是生命对话而非知识传输”的共识中落幕。Mark Johnson博士的分享不仅提供了AI赋能批判性思维的实操路径,更引发对教育本质的深层叩问:当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认知生态,教育如何既善用技术红利,又守护人类思维的独特性?正如现场师生在交流中所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本质上是在学生心中种下‘不被技术洪流裹挟’的锚点——让他们既能与AI高效协作,又能在关键时刻独立判断、坚守价值、叩问意义。”
未来教育国际沙龙系列活动将持续聚焦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助力教育工作者在变革时代中锚定育人初心,培养既能驾驭技术工具、又具备深厚人文底蕴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