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学院举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4-14

3月16日上午,未来教育学院互联智能教育中心(Centre For Connective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以下简称“CCIE”)在珠海校区立身轩二楼举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创新与实践”主题研讨会。活动邀请到金凤小学、深圳龙岗学校、中山纪念中学等校一线教师参会,与CCIE研究人员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前景。中心袁莉教授、Tore研究员,青年骨干教师杨东、章仪、史圣鹏等出席。活动特邀广东省基础教育名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吴向东,贵阳市第一中学曾钰焮老师及珠海市第一中学康劲鹏老师进行案例分享。

1.jpg

活动回顾

国际视野下的智能教育探索

袁莉教授以“打造国际合作共同体,探索智能教育未来”为题,系统介绍CCIE建设进展:与剑桥大学等国际机构合作开展研究, 及时把握全球智能教育的前沿理论和创新实践,已为国内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多份参考报告;并与亚欧基金合作推动欧亚高校研究人员共同开展专题研究和促进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专业发展。她特别提出建立“高校-中小学-企业”协同发展的智能教育共同体,有效地开展教育智能体(Educational Agents)的课堂实践和理论研究。

2.jpg

跨文化教学经验碰撞

    Tore研究员则以挪威的文化地理为切入点,带来了题为“挪威的课堂研究”的精彩报告。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挪威也不例外。同时,他强调,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触手可及,但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却存在诸多挑战。如果任由学生随意使用,可能会扰乱教学秩序。为此,Tore建议教师应具备相应的人工智能素养,设计合适的教学资源与活动,以研究者的身份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此外他还表达了对中国教师参与国际合作的期待,希望通过跨文化的交流,共同推动智能教育事业的发展。

3.jpg

一线教学创新案例集锦

    章仪老师介绍了CCIE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的背景,进展情况以及今后与中小学合作开展教学实践研究的设想。采访了八位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实践中走在前列的中小学教师,老师们提供了很多非常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和具体案例以及自己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一些思考,并还提出了AI赋能教育的行动研究方案,鼓励更多的老师不断尝试和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实践创新和自身专业发展。

4.jpg

技术赋能教学范式转型

    在利用AI教学实践分享环节,来自广东省名师工作室的吴向东老师做了题为“AI增强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讲座,向大家介绍了AI思维链的成长过程:随着人工智能从基础思维向高级思维的演进,其应对能力愈发增强。人类的思维成长遵循一条明确的轨迹,从记忆这一根基起步,依次提升至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直至最终的创造性阶段,这一过程体现了从初级到高级思维的跃升。同时,知识的分类也变得更为详尽,包括了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吴向东老师在讲座中还分享如何创建专用的学习智能体,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专用工具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jpg

贵阳市第一中学的曾钰焮老师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的项目式学习课堂”的精彩分享。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的项目式学习课堂(Project Based Learning with AI)是一种将生成式AI作为“助教”融入项目式学习的创新教学模式。在聚焦真实问题的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学生、AI助教三个角色将互相影响,共同协作。在教师与AI助教的辅助下,该课堂能够助力学生科学地鉴别挑战、实时地获取反馈、高效地归纳信息、多元地探寻潜在解决方案、精炼并优化想法,并在测试过程中灵活调整解决方案。

6.jpg

数理教育智能化突破

    珠海一中的康劲鹏老师则展示了如何利用智能对话提高数学基础的实际应用。他认为,智能对话系统能够实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思维能力。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为数学教育带来了新的突破。

7.png

7.png

  此次会议搭建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与会者不仅见证了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的实践成果,还看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科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体验了项目式学习课堂中AI助教的创新教学模式,并注意到智能对话在提升数理基础方面的初步探索及成效。这些成果共同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释放的巨大潜力。

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