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智能教育中心携手深圳小学开展AI赋能跨学科教学观摩与研讨

发布时间:2025-05-21

活动概述

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及协同发展,助力中小学教师在智能时代提升教学创新能力与实践水平,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高精尖创新中心携手深圳市龙岗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于4月15日在平安里学校共同举办"人工智能赋能跨学科教学"专题培训。

此次活动致力于搭建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教学创新的桥梁,通过技术赋能与教育创新的双轮驱动,推动跨学科教学实践融合发展。

1.png活动述评

一、人工智能赋能跨学科课堂教学

案例一:数学课堂创新

在人工智能赋能的跨学科教学展示中,数学教师陈琛执教《统计与概率:用数学解码自然法则》一课,创新融合生物知识与数理统计。通过引导学生采集洋甘菊花瓣样本,借助智能体自动生成大规模模拟数据,动态构建实时正态分布曲线。AI数据可视化智能体生动呈现样本容量与统计规律间的量化关系,使学生通过人机协同掌握数据建模与科学验证方法。

案例二:语文课堂创新

在突破性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孟春瑜设计《甲骨文遇见激光雕刻》跨学科课程,构建"汉字解码—艺术重构—技术表达"三阶教学路径。课程引导学生运用AI生成技术解析甲骨文字构形原理,通过激光雕刻将创意设计转化为实体文化产品。这种技术赋能与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交融,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与审美感知能力,更为课堂教学注入了全新动能。

2.png

二、系统性课堂教学改革:从"知识传授"到"人机协同育人"

观课活动结束后,高精尖创新中心袁莉教授、张义博士、杨栋博士、史晟鹏博士围绕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两大核心问题,与参会教师及学生代表展开深度研讨。专家们一致认为,跨学科教学应注重知识体系的内在融合,而非简单叠加课程或设立孤立跨学科主题,关键在于形成可迁移的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为常态化课堂改进提供实施路径。讨论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恰当运用能有效提升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研讨同时强调,AI赋能的教学模式在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常态化,建立科学的"工具使用边界"成为关键命题。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并非简单技术叠加,而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教学目标重构、课堂设计优化、评价体系升级三重协同发展,使AI成为课程设计的"共创伙伴",实现教学决策的数据赋能"智能推演",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传递"向"人机协同育人"范式转型。

活动收官阶段,袁莉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重塑》为题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英国"红旗法案"的历史镜鉴,警示教育工作者面对新技术应避免技术保守主义与无边界扩张两种倾向,强调人工智能技术不应被视为教育终点,而应成为重构教学范式的起点。袁莉教授提出,当生成式AI具备类人认知模拟能力时,教育更需聚焦"不可替代的未来核心竞争力"培养。正如观摩课例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迸发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这些人类独有的高阶认知能力,正是形成审美判断与批判性思维的必备基石。

本次观摩研讨活动为高精尖创新中心与深圳名师工作室、教研团队及一线教师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搭建了协同平台。未来通过多方协作与优势互补,有望进一步助推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奠定理论与实践双重基石。

3.png